宋徽宗趙佶是北宋第八代皇帝(1082—1135),作為帝皇,他在政治上昏庸無能,但作為一個文人,他的書畫均可彪炳史冊。宋徽宗一生嗜茶,著有著名的《大觀茶論》,也留下不少與茶有關的字畫,其中,《文會圖》就值得一說。

《文會圖》描繪的是北宋時期文人雅士品茗雅集的一個場景,環桌而坐的文士,正進行著茶會。地點應該是一所庭園,旁臨曲池,石腳顯露。四周欄楯圍護,垂柳修竹,樹影婆娑。樹下設一大案,案上擺設有果盤、酒樽、杯盞等。八九位文士圍坐案旁,或端坐,或談論,或持盞,或私語,儒衣綸巾,意態閑雅。

竹邊樹下有兩位文士正在寒暄,拱手行禮,神情和藹。垂柳后設一石幾,幾上橫仲尼式瑤琴一張,香爐一尊,琴譜數頁,琴囊已解,似乎剛剛按彈過。

大案前設小桌、茶床,小桌上放置酒樽、菜肴等物,一童子正在桌邊忙碌,裝點食盤。

茶床上陳列茶盞、盞托、茶甌等物,一童子手提湯瓶,意在點茶;另一童子手持長柄茶杓,正在將點好的茶湯從茶甌中盛入茶盞。床旁設有茶爐、茶箱等物,爐上放置茶瓶,爐火正熾,顯然正在煎水。

有意思的是畫幅左下方坐著一位青衣短發的小茶童,也許是渴極了,他左手端茶碗,右手扶膝,正在品飲。
趙佶《大觀茶論》論及茶器時曾說:“盞色貴青黑,玉毫條達者為上,取其煥發茶采色也。”“茶筅以箸竹老者為之,身欲厚重,筅欲疏勁,本欲壯而末必眇,當如劍瘠之狀。”“瓶宜金銀,小大之制,惟所裁給。”“勺之大小,當以可受一盞茶為量。”文中所說這些器具幾乎在《文會圖》中均能看到實物,是宋代點茶法場景的真實再現,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和史料參考價值。
煎茶、點茶,一直是中國歷代文人雅士消閑人生的最佳方式,也是太平時期中國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。除了必要的環境和器具外,重要的是要有優雅的情懷和潔凈茶心。千百年后當我們真正靜下心來,煎一爐水,瀹一甌茶,焚香展卷,細細品讀《大觀茶論》或許能從字里行間和點染勾勒處,感受到那份曾經存在過的精致與儒雅。